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关于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成都市的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这样的定位下,成都市启动了“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重大行动,协同推进产业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成都市如何落实落地?教育如何围绕产业兴,服务地方发展?面对时代的多重命题,成都市积极响应,在政府部门的决策部署下,围绕“多开设社会急需、家长和学生欢迎的专业”改革目标,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行动,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印发《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整合校局地资源共建优质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贯通。
2024年11月,一场面向成都市4所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化调整全面启动,通过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校行动,推动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卧倒重来”“精准适配”改革。计划到2027年专业调整率达到88%,与重点产业园区精准匹配,全力推进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打造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成都力量”。
刀刃向内 科学评估
建立“交通信号灯”评估预警机制
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具体落到实践,就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如何调整和优化设置?成都市坚持“刀刃向内”,直面市属高职院校对产业发展趋势不够敏感敏锐、产教融合不深不实、专业布局重复交叉等问题,开展定制化、精准化专业优化调整。
成都市引入四川省教育评估院作为第三方机构,组织省内外40余位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研究论证,以“产业需求侧”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构建“产业牵引—质量共建—结果赋能”三维闭环评估体系,涵盖5类核心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9个观测点,对接产业、园区维度指标占比36%,校企合作维度指标占比38%,服务贡献维度指标占比16%,特色创新维度指标占比10%。
根据《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这场评估与调整涉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4所院校,对涉及的162个招生专业实施全覆盖、全周期诊断评估。
成都市从多个层面同步推进。首先,建立了一套像“交通信号灯”一样的红黄牌预警机制,从结构上优化专业布局。对需求萎缩的“红牌”专业,坚决停办;对老旧过时的“黄牌”专业,推动升级;对重复设置、缺乏特色的专业,进行合并;同时,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急增一批紧缺专业。
在评估过程中,建立全流程沟通机制,充分吸纳院校意见建议,以已有数据、案例为依据,减少主观陈述和临时撰写材料。通过量化评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每个专业精准“画像”,梳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共性问题25条,“一专一策”制定个性问题清单。明确21个专业亮“红牌”(占比13%),27个专业亮“黄牌”(占比17%),为后续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步成都市将建立与评估预警机制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探索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实施绩效导向的生均拨款调整,扣减红、黄牌专业拨款用于奖补品牌专业。通过财政资源的强激励、硬约束,倒逼市属高职院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改革终究会触碰一部分利益,但只要有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能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经历阵痛是值得的。”成都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动态调整 分类推进
紧跟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完成科学评估后,建立起“交通信号灯”评估预警机制,对涉及学校的所有专业有了明确分类。通过停、改、增、留,确保专业设置能够及时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变化,保持专业建设的活力和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的问题,助力成都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从静态管理向动态调整转变。
针对停办合并的专业,建立“转岗培训+企业实践+过渡期政策”组合包,实现停办专业专任教师全部顺利转岗(除1人退休),确保3100余名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实现1700余台/套设备“零闲置、高效益”转化。
针对升级改造的专业,成都市从调研、资源、师资三方面同步发力,指导学校深入重点产业园区、在蓉优质企业开展针对性调研,掌握产业趋势与企业需求。设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用课程模块89个,将203个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新建或改造企业场景实训基地73个,校企合作开发教材48部,实现教学资源升级。开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280人次,组织120名教师到格力电器等行业企业实践,聘请92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导师),累计承担88门实践课程,提升师资能力。
针对新增的紧缺专业,推动师资、课程、教材、基地“四个到位”。通过“引进32人+转岗43人”双路径,柔性组建专兼结合团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师资新格局,确保师资到位。通过与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增专业核心课程25门,充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将新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到位。通过联合企业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4部,配备涵盖实操演示、案例解析等数字化资源,极大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教学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确保教材到位。通过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共建智能网联人才培养中心等19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基地到位。2025年新增的13个紧缺专业共完成招生800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步、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匹配”。
针对保留的优质专业,进一步加强优质专业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深化“校局地”共建,做强与产业部门、属地政府部门共建工业互联网应用等8个重点专业群。与新华三集团、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工匠学院、特色产业学院等38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1个,开设订单班51个。校企合作开发Web3人才评价体系、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标准68个。
精准适配 深度融合
构建长效格局,赋能产业发展
一年过去,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目前,4所市属高职院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新增无人机测绘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13个,实际调整率达40%,超额达成年度目标。
科学推进的“卧倒重来”,助力了专业对产业的“精准适配”。目前,成都市4所高职院校专业与成都市16条重点产业链的对接率从原有的53%提升至66%,与35个产业园区的对接率从59%提高到67%,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
专业调整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们从学校毕业时,手握的不再是一纸文凭,而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硬核技能。通过实施订单培养、定制课程等创新教育模式,学生得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了“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多轮攻坚和调试,成都市专业优化调整的脚步不会停。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过程,将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情况作为重要考量纳入下一轮评估,为高质量完成第二轮调整目标夯实基础。
聚力推进“校局地”共建、“校企校”合作等,强化产业部门、属地政府部门对院校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和保障支持,畅通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深化校企协同培养,引入更多企业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和共振效能。
创新打造“立园满园”工作站。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站”等8个在蓉高校“立园满园”工作站建设,为高校、园区、企业合作提供精准对接服务的实体化枢纽平台。动态归集、定期发布人才供给、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供需清单”,引导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试点建设院校师生创新创业中心。打破院校教育“围墙”,分类、分步实施,指导师生团队进市区、进社区、进园区,开展基于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实践,实现“资产盘活、教育创新、社区服务、产业助推”四赢目标。
改革,从来都是“进行时”,在成都市这场“换血式”改革的进程中彰显着改革激发的活力。当城市发展与教育实现共荣共兴,当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实现“双向奔赴”,学生真正实现“毕业即上岗”,就是这场“刀刃向内”的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