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电拖技能实训设备
立式通用电工、电子、电拖实训设备
电子技能及生产工艺实训设备
高性能电工、电子、电拖、电气实训设备
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设备
供配电技术实训装置
农村通信系统线路实训装置
工厂电气控制供电实训装置
PLC可编程实训装置
PLC编程及自动化实验室设备
家用电器实训设备
PLC控制液压与气动实训装置
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
变频调速、工业自动化实训装置
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实训考核设备
普通机床实训设备
机床电气技能培训及考核装置
钳工实验台、焊铆工实训设备
智能楼宇实训设备
工程制图实验室设备
财会模拟实验室设备
化工过程控制实训装置
风能、太阳能发电实训装置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装置
轨道交通实训系统设备
船舶、智能数码产品实训装置
机械工程技能实训设备
工程机械模拟教学仪
汽车模拟驾驶器
汽车发动机实训设备
汽车全车电器实验台
汽车空调系统实验台
汽车实物解剖模型
汽车底盘实训设备
汽车变速器实训台
汽车发动机拆装及翻转架设备
汽车示教板
汽车程控电教板
透明汽车教学模型
汽车整车综合实训系统
汽车驾校培训设备
新能源汽车教学实训装置
汽车实验箱
立式通用电工、电子、电拖实验室成套设备
电工、模电、数电、电气控制实验室设备
军用车辆实训教学设备
注塑机演示模型
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
农机教学设备
无人机装配综合实训装置
智能网联汽车实训设备
高级电工、电子、电机实验室设备
电工、电子、电气、电机实验室设备
数控技术实验室设备
家用电器电子实验室设备
单片机微机实验装置
传感器综合实验台
空调制冷制热实验室设备
多媒体数字语音设备
透明仿真教学电梯模型
理化生实验室设备
环境工程实验装置
流体力学实验室设备
热工类教学实验装置
化工原理实验装置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装置
制药工程实验装置
采暖通风和空调制冷实验装置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实验装置
教学实验箱
机械示教陈列柜
机械多媒体仿真设计综合实验装置
机械创新教学模型
中学理科教学仪器
机械教学挂图
机械试验设备
心肺复苏模拟人
教学类软件
新闻中心主页 > 新闻中心 >

浅谈成都市优化调整职教专业构建产教融合新形态


发布时间:2025-11-17

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关于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成都市的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这样的定位下,成都市启动了“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重大行动,协同推进产业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成都市如何落实落地?教育如何围绕产业兴,服务地方发展?面对时代的多重命题,成都市积极响应,在政府部门的决策部署下,围绕“多开设社会急需、家长和学生欢迎的专业”改革目标,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行动,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印发《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整合校局地资源共建优质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贯通。

2024年11月,一场面向成都市4所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化调整全面启动,通过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校行动,推动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卧倒重来”“精准适配”改革。计划到2027年专业调整率达到88%,与重点产业园区精准匹配,全力推进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打造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成都力量”。

刀刃向内 科学评估

建立“交通信号灯”评估预警机制

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具体落到实践,就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如何调整和优化设置?成都市坚持“刀刃向内”,直面市属高职院校对产业发展趋势不够敏感敏锐、产教融合不深不实、专业布局重复交叉等问题,开展定制化、精准化专业优化调整。

成都市引入四川省教育评估院作为第三方机构,组织省内外40余位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研究论证,以“产业需求侧”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构建“产业牵引—质量共建—结果赋能”三维闭环评估体系,涵盖5类核心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9个观测点,对接产业、园区维度指标占比36%,校企合作维度指标占比38%,服务贡献维度指标占比16%,特色创新维度指标占比10%。

根据《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这场评估与调整涉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4所院校,对涉及的162个招生专业实施全覆盖、全周期诊断评估。

成都市从多个层面同步推进。首先,建立了一套像“交通信号灯”一样的红黄牌预警机制,从结构上优化专业布局。对需求萎缩的“红牌”专业,坚决停办;对老旧过时的“黄牌”专业,推动升级;对重复设置、缺乏特色的专业,进行合并;同时,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急增一批紧缺专业。

在评估过程中,建立全流程沟通机制,充分吸纳院校意见建议,以已有数据、案例为依据,减少主观陈述和临时撰写材料。通过量化评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每个专业精准“画像”,梳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共性问题25条,“一专一策”制定个性问题清单。明确21个专业亮“红牌”(占比13%),27个专业亮“黄牌”(占比17%),为后续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步成都市将建立与评估预警机制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探索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实施绩效导向的生均拨款调整,扣减红、黄牌专业拨款用于奖补品牌专业。通过财政资源的强激励、硬约束,倒逼市属高职院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改革终究会触碰一部分利益,但只要有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能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经历阵痛是值得的。”成都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动态调整 分类推进

紧跟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完成科学评估后,建立起“交通信号灯”评估预警机制,对涉及学校的所有专业有了明确分类。通过停、改、增、留,确保专业设置能够及时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变化,保持专业建设的活力和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的问题,助力成都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从静态管理向动态调整转变。

针对停办合并的专业,建立“转岗培训+企业实践+过渡期政策”组合包,实现停办专业专任教师全部顺利转岗(除1人退休),确保3100余名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实现1700余台/套设备“零闲置、高效益”转化。

针对升级改造的专业,成都市从调研、资源、师资三方面同步发力,指导学校深入重点产业园区、在蓉优质企业开展针对性调研,掌握产业趋势与企业需求。设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用课程模块89个,将203个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新建或改造企业场景实训基地73个,校企合作开发教材48部,实现教学资源升级。开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280人次,组织120名教师到格力电器等行业企业实践,聘请92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导师),累计承担88门实践课程,提升师资能力。

针对新增的紧缺专业,推动师资、课程、教材、基地“四个到位”。通过“引进32人+转岗43人”双路径,柔性组建专兼结合团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师资新格局,确保师资到位。通过与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增专业核心课程25门,充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将新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到位。通过联合企业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4部,配备涵盖实操演示、案例解析等数字化资源,极大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教学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确保教材到位。通过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共建智能网联人才培养中心等19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基地到位。2025年新增的13个紧缺专业共完成招生800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步、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匹配”。

针对保留的优质专业,进一步加强优质专业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深化“校局地”共建,做强与产业部门、属地政府部门共建工业互联网应用等8个重点专业群。与新华三集团、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工匠学院、特色产业学院等38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1个,开设订单班51个。校企合作开发Web3人才评价体系、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标准68个。

精准适配 深度融合

构建长效格局,赋能产业发展

一年过去,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目前,4所市属高职院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新增无人机测绘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13个,实际调整率达40%,超额达成年度目标。

科学推进的“卧倒重来”,助力了专业对产业的“精准适配”。目前,成都市4所高职院校专业与成都市16条重点产业链的对接率从原有的53%提升至66%,与35个产业园区的对接率从59%提高到67%,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

专业调整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们从学校毕业时,手握的不再是一纸文凭,而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硬核技能。通过实施订单培养、定制课程等创新教育模式,学生得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了“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多轮攻坚和调试,成都市专业优化调整的脚步不会停。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过程,将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情况作为重要考量纳入下一轮评估,为高质量完成第二轮调整目标夯实基础。

聚力推进“校局地”共建、“校企校”合作等,强化产业部门、属地政府部门对院校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和保障支持,畅通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深化校企协同培养,引入更多企业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和共振效能。

创新打造“立园满园”工作站。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站”等8个在蓉高校“立园满园”工作站建设,为高校、园区、企业合作提供精准对接服务的实体化枢纽平台。动态归集、定期发布人才供给、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供需清单”,引导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试点建设院校师生创新创业中心。打破院校教育“围墙”,分类、分步实施,指导师生团队进市区、进社区、进园区,开展基于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实践,实现“资产盘活、教育创新、社区服务、产业助推”四赢目标。

改革,从来都是“进行时”,在成都市这场“换血式”改革的进程中彰显着改革激发的活力。当城市发展与教育实现共荣共兴,当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实现“双向奔赴”,学生真正实现“毕业即上岗”,就是这场“刀刃向内”的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诠释。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展示 | 新闻中心 | 售后服务 | 技术文章 | 产品导航 | 联系我们
相关产品: 支付宝, 百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 财会模拟实验室设备 ,
邮箱:285729858@qq.com 沪ICP备160289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