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是高职电气类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维修保养等工作中需面对的重要设备。作为介绍电机的结构、原理、性能的“电机学”课程,则是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性课程之一。“电机学”课程既能为多门后续课程提供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在电力生产中解决电机相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电力企业的工作需要。通过分析“电机学”课程的特点,探讨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加强和改进“电机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指出通过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实训项目、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校企合作等改进举措来改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电机方面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也是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需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事电机学教学与实践工作多年,结合亲身教学体会和高职学院目前的电机实践教学状况,对如何改进、强化电机学实践教学环节谈点思路和想法。
一、目前电机学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实验、实训学时偏少:
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某电力技术类专业为例,该专业的“电机学”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而在具体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中实验(实训)仅10学时(学生能亲自动手做的实验项目仅有3个)。这样的学时安排本身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
2.实验内容呈现“偏”、“简”、“少”现象
所谓“偏”指电机实验侧重电机性能测试,这样使学生无法了解该电机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具体情况;所谓“简”指电机实验以单个的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过程相对简单,只是简单记记实验数据,观察动作现象,验证书本中介绍的原理,实验本身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不高;所谓“少”是指电机实验项目类型及内容相对较少。电机学知识点众多且相当部分知识点抽象、难于理解,但限于学院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能提供的电机实验、实训项目相对偏少,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费力不讨好的局面。
3.电机实验、实训教学的硬件条件不足:
首先表现在电机实验室建设较为滞后,据了解,某些高职学院的电机实验室有10多年没有投入改进了,完好的电机实验台套数也不够,电机种类偏少,缺少一些基本的测试仪器。其次与生产现场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比较弱。
4.现有电机实验设备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
目前该学院“电机学”课程实验主要开展了3个项目:单相变压器空载和短路实验、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启动及反转实验、同步发电机的并网实验。从电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处了解到,第3个实验也只有少数教师会带学生去做。而这个实验恰恰又是电气类专业涉及的一个关键训练环节。其实,根据笔者几年教学掌握的情况看,利用现有的电机实验设备,完全可以开展三相变压器的连接组别判定、异步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等系列实验、实训项目。当然,如果对现有电机实验室稍加投入进行改造,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电机实验、实训项目。
5.电机实训教学考核不严格: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到位。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又因为学生本身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训课当成一回事,实训效果就可想而知。
二、电机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影响了“电机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最终会影响到电气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观念更新慢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长期形成的中专教育模式和理念在老教师心中很难彻底改变。而年轻教师也多是学校到学校,习惯于学科型的知识传授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讲授。曾有教师说,理论都讲不完,实训项目就只能少做甚至不做了。
2.管理力度弱
实践教学没能落到实处,与管理不到位关系很大。比如:某专业课程教师多开发实训项目、少开发实训项目在待遇上、教学评价上没有差别。而多开发实训项目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心血,尤其是通电的电气类实践课还存在安全问题。所以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师们主动开发实训项目的积极性和热情就没有了。在教师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校企合作不够
由于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最终导致电机实验技能、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结合度不紧密。
4.师资水平有限
多数高职院校与我院情况类似,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师资水平问题使得包括电机实训在内的所有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受到一定影响。
5.实训硬件条件建设滞后
电机实训技能课需要的实训设备、工具和材料等较多,资金投入也较大。由于学院的总资金投入有限,加上投资规划和观念上的问题,能投入建设到电机实训室的几率就很小。
三、强化、改进电机学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些想法:
1.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做到“精”而“实”
电机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是一个综合问题。首先应针对电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电力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情况,突出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精心选取电机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不要太拘泥于学科的架构,而是要把“电机”作为今后工作中要用的一个器件来看待,要把如何使用“电机”作为其教学的中心内容,因此其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时,要多从使用的角度来进行安排,而不是把“电机”作为一个理论模型来研究。如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就应以电力系统中的两大重要元件变压器和同步发电机为重点,“以够用为原则,以应用为重点,兼顾实用与发展”来展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当增加“电机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强化实践教学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合理安排“电机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很重要。结合我院情况,建议可将电气类专业的“电机学”课程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40%左右。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现有实训设备利用率
具体讲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构建时间、教学场地上的一体,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每个理论环节的讲授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过程来理解和掌握其理论教学的内容;每个实践教学过程都有其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应彻底改变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先把理论系统性地讲授完毕,再在学期的最后一周集中做几个验证性甚至是教师演示的实验。建议将“电机学”课程开发成工学结合的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带出优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那如何才能打造出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
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到校内外实训基地锻炼。鉴于目前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从一个校门跨到另一个校门,他们即使拿了个什么证书也只是通过什么考试而已,但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相比还有相很大的差距,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本身在读书的学校就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学习,故而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其弱项,因此要在制度层面上能提供给他们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渠道,给他们参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实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不是时下的“paper”双师型教师。
二是引进有经历、有经验、懂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三是设法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并建立健全专门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既要保证他们能安心教学,又要有教学的质量保证。
5.加强电机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实训教材的编写必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同时编写教材一定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出真正的工学结合紧密的实训教材。
6.加强电机实践教学管理
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标准,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操作规程、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学校、有关处室、系部及专业教研室要加大检查、监督、管理力度,要制订各层次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各层次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要严格实训教学的考核管理,制定出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系部实训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学校实践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行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及评优选先挂钩的办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本文从电机学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对强化电机学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如下改进设想。
(1)针对行业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电力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情况,突出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精心选取电机教学内容,将行业企业的需求尽量融入到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
(2)合理安排电机教学过程,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机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加强电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5)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找出电机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上海朔光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化工原理实验装置,流体力实验装置,热工实训装置,环境工程实验装置,PLC控制液压气动实验室设备,电工电子实验室设备的综合性企业。销售热线:021-56355661, 联系手机:15901901049
|